香港青年敦煌實習計劃︱20港生任莫高窟講解員 克服語言障礙宣揚中華文化
撰文: 陳麗薇
發布時間: 2024/08/21 12:44
最後更新: 2024/08/21 13:11
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及青年廣場主辦、並獲敦煌研究院全力支持的「香港青年敦煌實習計劃2024」圓滿結束,20名來自香港不同院校的大專生經過六星期的專業培訓考核及實習,並於7月12日舉辦結業禮,宣布順利結業。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趙聲良先生、甘肅鴻文敦煌藝術研修中心邊磊校長、青年廣場代表林成智先生出席見證同學們的學習成果。TOPick記者早前遠赴敦煌莫高窟,由兩位同學蘇健培及黃卓盈做講解員,向記者導覽和解說洞窟,宣揚敦煌文化,並感受他們學習的成果。兩位同學表現專業,能夠流暢地介紹洞窟的歷史與典故,令記者聽得入神!這有賴敦煌研究院老師的培育和同學們自身的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難,坦言這六星期令他們一生難忘。
最新影片
敦煌位於中國甘肅省西北部,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來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畫聞名天下,由青年廣場主辦,並獲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資助及敦煌研究院全力支持的「香港青年敦煌實習計劃2024」,是民青局內地專題實習計劃其中一個項目,計劃於6月3日至7月15日展開,20名香港大專院校學生遠赴敦煌,進行為期6周的莫高窟見習講解員培訓。在培訓期間,20名香港學生跟從敦煌研究院導師指導,學習莫高窟洞窟及泥塑歷史,並了解壁畫保護工作。他們經過3周培訓後全部通過考核,正式成為見習講解員,然後在餘下3周內帶領遊客導賞洞窟。
學生克服語言障礙:成世人普通話未合格過
敦煌天氣乾燥而且炎熱,有時更會刮起沙塵暴。一班來自港大、中大及城大等的大專生最困難是適應當地的天氣,有同學表示香港不會遇到沙塵暴,這裡一開門就「沙沙聲」。另外日照很長,晚上9時太陽才下山。而最困難是要克服語言障礙,因為講解時需要用普通話為來自全國的民眾講解,有成世人普通話未合格過的同學笑言,來敦煌就是要挑戰自己克服語言困難。有同學則指,看見浩瀚沙漠與流星,在腦海中難以忘懷。5位同學更於下班後接受了記者的訪問。
蘇健培同學:自學6個洞窟知識
於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就讀二年級的蘇健培在帶記者導賞時,展現出驚人的記憶力。同學除了學習課程要求的基本內容外,還自學多了6個洞窟的知識,以備不時之需。他坦言出發前往敦煌前,對敦煌認識不深,但培訓期間開始了解中國歷史,並真切感受到古人留下的文物、中華文化等,
來到以後我才覺得越看越想看,就好像很慢熱的開始,感覺到這種就是以前古人留下來的那種文物。
此外,他又笑言在香港可見高樓大廈林立,到了敦煌卻發現樓宇不高,但天高地闊,加在鳴沙山看到遍地黃沙,別有另一番感受,「咁大個人第一次嚟沙漠嘅震撼」。初來報道的時候,最不習慣是當地日照時間好長,9時太陽才下山。
吳錫松同學:理科生體驗中華文化彌補缺失
就讀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四年級的吳錫松,讀的是理工科但對中華文化深感興趣,自覺自己缺乏文化這一部份,潛意識想培養自己的文化底蘊,他笑言讀理工科講求數據,當他首次進入洞窟,感覺佛像比例不正確,以130窟為例,佛像總高26米,頭卻只有7米高,用統計數據下就發現「不對路」,「假如有一天衪想起身,會發現是『大頭佛』」他續說:「但當時的工匠因為要顧及禮佛人士的感受,所以才會打造出『大頭佛』,令他體會到看事物要從多角度出發。
對於今次旅程的感受,他感恩地說:「經歷上千年歷史的敦煌文化,能夠在我這口中說出,是一件榮幸的事,每位遊客都帶著笑臉離開,覺得很感恩。」他又認識了很多香港以外的朋友,更加了微信。
而工匠的匠心細節亦令他感受到「中華文化講求的中庸之道」,凡事需切合於當中的平衡點,啟發了他在生活中留意各方面的「度」。當被問及畢業後是否有意返回敦煌工作,他則笑言對敦煌數碼化保育文物有興趣。而他最不習慣就是沙塵暴,笑言在當地是「沙塵暴初體驗」:「一開門就沙沙聲,香港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蘇雋同學:挑戰普通話
於香港大學修讀藝術史和中國文學雙學位四年級的蘇雋,表示親自來到,才知保育工作更複雜「不是讀書可以接觸的知識」在香港受教育的他,在港大用英文上課,他說:
成世人普通話未試過合格過,來到用普通話,老師都好遷就我,叫我放膽講,但我每次講老師都是面露微笑,忍得好辛苦。
他表明一定要克服語言的困難,「面對我逃避20幾年的事,是一個很好重新出發的點。」他說:「培訓通過考試後,他就要去帶團,用普通話介紹給遊客,他們都會問你是香港人嗎?你是廣東人嗎?我就覺得這算是我個人一個特點,吸引他們去聽我的講解,初頭很擔心,現在就覺得大家開心就好了。」
另外,他又觀察到文化交流、融合的精粹,「最深印象是249窟,有佛教元素也有道教元素,融合得來又不會太突兀, 是敦煌才能做到。」他又指莫高窟需要好好保育,在經濟效益與保育要取得平衡,更要從教育做起。
戴曉儀同學: 感受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香港大學修讀中國語文及中國歷史二年級學生戴曉儀指首次在老師指導下進入洞窟時,看到保存了千餘年的塑像與壁畫,感到相當震撼。戴同學又指在學習洞窟背景時才真正了解何謂盛唐及史實的呈現,彷彿可以看到千年前古人的生活面貌,深深感受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最深刻的感受是我覺得歷史有溫度,而不是一堆冷冰冰的文字」。好像穿越了時空與古人同一個地方。
提到最難忘的事,她坦言初到埗時,因身體問題每日都要戴口罩,過了2星期才適應乾燥天氣,有一次溫書溫到煩悶,就上天台看星星,突然有粒流星飛過,覺得好驚喜,感受到人生充滿光明,不是被書本蒙蔽。
黃卓盈同學: 認識到不同地方朋友
於城大修讀中文及歷史系四年級的黃卓盈同學,為了要將洞窟知識極速記入腦認真學習,她說:「很久沒有這麼勤奮學習,認真複習明天就打起精神去上課」,她表示敦煌老師教學認真,「遊客可能只能在洞窟待上8-10分鐘,但老師跟我們講解時會待上40分鐘至1小時,可以隨時發問老師,老師都能夠馬上解答。」提到難忘事?她說:
撞到香港廣東的遊客很親切,會加微信,他們很信任我們,各地大學生來實習識到很多新朋友,休息時會大家聊天,會約在一起去玩。
敦煌研究院老師韓文君女士:讚揚港學生學習認真充滿活力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講解培訓科科長韓文君女士,接受記者訪問時說:「體會年輕人真正的活潑,香港的同學不一樣的風采,更重要的事課業學習非常認真,遇到問題集體解決,大家相處愉快像朋友一樣,我們帶給他是文化的輸入,他們給我帶去是文化的輸出。」她又讚揚香港學生學習能力及理解能力強,非常熱情,她希望各同學可以通過古代文化,了解藝術歷史,以史鑒今,對日後的工作及人生有所啟發。
敦煌研究院老師劉文山先生:擇一事,終一生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講解培訓科副科長劉文山先生,談到港生跟內地生的不同,他表示跟內地的大學生相比,港生在中國文化某方面更了解,更多一點是同學普通話不一樣,發音上要關注。他讚揚理科生同學內容整理、思路清晰和邏輯很強。笑言不時帶給港生小驚喜:
在上課期間要求他們去面對陌生遊客,因為平時他們只是對我們老師講解,看他們有沒有勇氣去挑戰,有同學很有勇氣去嘗試。
在敦煌研究院工作了24年的劉老師續說:「看到學生們就想到20多年前的自己『當時年輕,有熱情、不服輸的精神』,而最重要是永不言棄。劉老師畢業後就從事講解員工作,他表示這是他「第一份工作,應該也是最後一份工作」,將來也會繼續留守敦煌傳承文化,這可能是他印證莫高精神「擇一事,終一生」的志向,
一輩子就做一件事,把這件事做好就有意義。
敦煌研究院校長邊磊先生:向港生提3點寄語
敦煌研究院甘肅鴻文敦煌藝術研修中心校長邊磊先生,就向香港學生提3點寄語:敬畏、敬仰、敬業,他希望港生在敦煌學習後學會敬畏古人千年來營造以「敦煌石窟」為代表的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其次是敬仰莫高精神——「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他認為這種精神是可以應用在任何地方,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一件事可以做一輩子,一輩子可以做一件事」;最後是敬業,他期望學生們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在日後做好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使者的使命。他補充指「文化就像是我們呼吸一樣」,會直接滲透進每個人中。他又引用一些先生專家們所指「敦煌是千年前的香港,香港是千年後的敦煌」,談及兩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香港青年敦煌實習計劃 2024」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和青年廣場主辦,並獲敦煌研究院全力支持。此活動亦為青年發展委員會「內地專題實習計劃」其中一個項目,自2016年以來,青年廣場已經帶領超過100名香港青年到敦煌了解無盡的藝術和文化。「香港青年敦煌實習計劃」不僅為香港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機會,也為香港與國內文化交流和合作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台,亦提供機會讓香港青年人加深對祖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培育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深化對祖國的熱愛。
🎓全新TOPSchool全港中小學校搜尋器,入HKET App即睇!
💯備戰考試季!立即下載免費試題👉🏻【中英數常識試題下載】
下載HKET App,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全方位資訊: